市場預測歷來是有爭議的話題。有人支持,有人反對。市場預測的目的是通過對市場價格行為進行預估,並以此付諸行動而獲取收益。投資者面對市場預測抱有質疑,一般圍繞著下面三個基本問題,即市場能夠被分析預測嗎?交易需要分析預測嗎?如何做好分析預測?筆者結合從業多年的經歷,談談自己的看法。
市場能夠被分析預測嗎?
預測其實無處不在,我們的生活充滿預測的影子。比如,你要去北邊的一個地方,因此你會去等往北的公車,你不會去坐往南方向的公車。因為你會預測坐往北方向的公車可能會經過你要去的地方。諸如此類,人們每天都會進行預測行為。
在期貨市場,某個人的預測可能影響不了市場,但所有人的預測可能演變成趨勢。從投資行為角度分析,趨勢的產生、持續和結束都伴隨著市場投資者的預期與希望。而所有的預期和希望都是基於對市場資訊的分析預測。因此期貨市場同樣充滿預測行為。
很多否定市場預測的人認為市場是複雜的,價格是隨機的,人很難通過預測而獲利。事實上,市場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認識的。比如,供不應求價格必然會上漲;某個資料對市場的影響;歷史炒作題材規律。因此可以通過分析市場資訊,來預測市場行為,進而推算價格行為表現。
市場可以被認識,但每個人的分析預測都有其局限性。某一價格行為的預期和希望的變化都會影響交易行為。由於人本身的心理預期和希望都是在變化,所以市場很難被精確預測。也就是說,市場可以被定性預測,但難於被定量預測。其實,在交易中,我們能對行情進行定性預測,知道它可能偏向上漲,還是偏向下跌。可能是大行情,還是振蕩行情。我們無需去精確預測價格會漲到某個具體點位。因此,從定性分析角度來看,市場是可以被預測的。
市場分析預測行為無處不在,它是人類本能的反應。任何基於抹滅人本能的研究最終都是無法成功的。市場的分析預測現象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現象,也是一種可以為交易服務所利用的行為。
交易需要分析預測嗎?
市場價格往往反映了市場參與者的態度和期望。預測其實在此就變為選擇一種最大的可能性。市場充滿不確定性,所以在目前是對的,但過後可能是錯的。但這並不影響預測的意義。
交易領域都在強調交易計劃的重要性。確實如此,如果沒有交易計劃,你就不清晰自己要做什麼,怎麼做。任何計劃只有一種最大的可能,而這個最大的可能,只能是交易者通過對所有可能進行分析後才能得出。交易計划從某個角度講,也是預測行為轉化為交易行為的中介。
交易計劃的前提就是對市場已有一個最大可能性的預測。如果市場價格的走向不符交易者的預測或出乎他的意料,那麼他的操作就將失去控制。這時需要交易計劃的策略來幫他處理“意外情況”。因此,交易計劃是對市場預測行為的一種保障。兩者在交易中是緊密聯系的。
另外,還有一個概念:盈虧比。老生常談只有盈虧比達到 3:1 時才動手。如果不進行分析預測,我們如何計算預期的盈虧比,又如何決定是否要採取行動。
前輩說:“操盤手是一個要對未來發生的事件進行思考和策划的人,也是在事件發生之前就採取行動的人。”如果我們不預知未來,我們又如何提前採取行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