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場上對【量/價】關係,孰先?孰後?的問題,眾說紛紜說,莫衷一是。

基本上【量】是中性的東西,在多空的天平上是「一體兩面」的意義。在判斷【量的多/空意義】,是應由當時的【價(或趨勢)】來決定才是。因此,是由【價】來決定【量】的多空意義。

另從【供需法則】來論,當【價(趨勢)】走多,則【量】的解讀是多頭,多頭【量】的供需關係是「需求主動,供給被動」,亦即由量的需求面來配合價的走勢。

當【價(趨勢)】走空,則量的解讀是空頭,空頭量的供需關係是「供給主動,需求被動」,亦即由量的供給面來配合價的走勢。需求面主導的盤,會呈現量價配合,供給面主導的盤會呈現量價背離。

所以,當要對【量】下定義時,一定要先看當時【價(趨勢)】的多/空背景來論斷,才能瞭解當下的【量】是誰在主導 ?是「需求面」主導 ?還是「供給面」主導?這就是「價比量先行」的理論基礎。而且這個理論基礎,是建立在《多空對等且均衡的背景上。》

當心中沒有【主觀】預設多空立場時,則對「量/價」的研判,會更客觀也會更準確。當在價(趨勢)走多的背景,量大價漲是因為需求大增,而量小價穩是因為供給不多。

在價(趨勢)是空的背景,量大價跌是因為供給大增,而量小只反彈或續跌是因為需求不多。

故【價(趨勢)】的多空機制,通常是由「一根K線」開始的。一根K線只能看多空當天的「強弱」,看不到方向,因此必須以「雙K」來輔助看「方向」以及看轉折的前兆。「雙K」在判斷轉折上有盲點,因此必須以三K來輔助。三根K線包含了兩組(雙K),三K可以看到多空的「型態」,這個型態即可以辨轉折。三K之後的「四K」我們定義為確認【多空型態】與【方向】之後的「續航」。接下來是「五K」,五K即可以看「波段或勢」,因為「五根日K」可以合成「一根週K」。一根週K的擴大解讀,就比照上述的一根K線,因此這裡就不再重複。

所以就k線理論來看,可簡單歸納:「單K」看強弱,「雙K」看方向,「三K」看型態,「四K」看續航,「五K」看波段,這是最新的「K線理論」。

若以此論理來看,在實戰過程,「價」永遠比「量」先行,【量】只是後來跟上的追隨物。投資人買賣進出之盈虧賺賠都是在「價」。

幾乎所有的股票或期指投資買賣者的進出決策都是在「價」。也就是以「價」的高低或其所處的型態位置或其所顯示的價值(本益比)作為決策的依據。

很少人會先從【量】的角度決定股票的買賣。因此先有價再有量,當「價」被發現之後,【量】就來了。這也是價比量先行的理論之一。當價在低檔被喚醒(價漲)之後,帶動了需求,然後再以需來推升量。所以量是在價之後。反過來說,當價在高檔被拋棄(價跌)之後,帶動了供給,然後再以供給來呈現量。

上述這些「量價關係」論述,看懂也好,不懂也罷,因為這些都不是重點,只要您的層次仍停留在「分析」就都不是重點 ?而什麼是重點?「操盤」本身才是重點。

操盤的決勝,肯定是在【價】而不是【量】,通常市場上,只聽過「多少【價位】買進;多少【價位】賣出」,從沒聽說過「多少【量能】買進;多少【量能】賣出」。

所有的輸贏都是在「價」,【量】只是在【價】的背景下,的一種"肯定"與"背書"罷了。所以之前常述:《下單後,就等【量】來表態罷》,其意就在此。

arrow
arrow

    微笑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